
文明风起阡陌间,和美乡村入画来。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扎根乡村,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上,他们铆足干劲,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按下乡风文明“快进键”,助力乡村面貌换“新颜”,擦亮乡村振兴文明底色。即日起,与“文明成都”一起关注“咱村里的年轻人”,听听他们的故事。

稻谷飘香,田园如画;远山近景,诗意栖居,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节,郫都区德源街道东林村欢声笑语不断,游客在这里亲近大自然,体验农耕manbetx安卓手机 ,邂逅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
“打蒜苔啰,早出晚归汗水流,播下种子精神抖擞,走过春和秋,花开山谷风满袖……”行走在东林村的田间地头,经常能听到当地人一边田间劳作一边哼唱这首欢快的民歌《打蒜台》。
稻蒜轮作是德源街道的传统优势产业,其辖域东林村已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素有“西部蒜乡”之称。2018年,通过当地招商引资,陈果来到东林村考察,随后出任德之源稻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这一干,就是7年。

通过细致的调研,陈果首先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变:小田改大田,推行适度规模化、机械化种植,采用新的科学技术进行田间管护,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土壤有机质逐步改善提升,稻蒜品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每年春天,在采摘蒜苔的黄金季节,前来收购蒜苔的车辆在田埂上排起长龙,万亩蒜苔地里,车辆轰鸣声、打采蒜苔社员群众的笑声、过称人员吆喝声,声声交汇,人头攒动,一派繁忙丰收的景象。如今,合作社辐射园区所涉及的两个村所有稻蒜种植区域达7000余亩,带动农户每年产销蒜苔3000多吨、年产大蒜1万余吨,年产值2亿余元。

日子“富”起来,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不知不觉中,乡风文明的“快进键”已悄然按下。
在东林稻蒜科创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一场农业新技术讲座正在进行,参加学习的几十名村民边听边记;在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一队来自市区的亲子家庭深入了解袁隆平院士的故事,近距离感受“禾下乘凉梦”的伟大意义;在谷予餐厅文明实践空间,清洁工人坐下小憩,一杯热水缓解疲乏……


△ 8月30日,东林村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在2024年“文明实践村村行 亲子牵手‘察’文明”活动上,亲子家庭正在聆听袁隆平院士的故事。
文明浸沃野,乡村沐新风。作为东林村产业副书记、产业村长,陈果充分发挥领头人作用,利用农闲时组织村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积极推进道德讲堂活动,通过故事分享传递榜样力量,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垃圾分类、非遗体验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以面对面宣讲、文艺演出、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引导村民提升文明素养,推进文明乡风建设。

△ 在东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实践村村行之“巧手编织振兴梦·创女赋能乡村行”主题活动上,二十余名女性居民学习青神竹编非遗技艺。
谈及未来,陈果笑着说,还将继续加大“种蒜”的科技力度,带领合作社的村民一起迈向康庄大道幸福生活,为乡村振兴贡献年轻人的力量。(成都文明网综合 关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