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高彩礼”需“绣花功”
江西某地不含车房彩礼超过38万元;河南某地全款买车买房之后还要二三十万元彩礼;福建某地彩礼最多甚至高达200万元……伴随着春节的结婚高峰,高价彩礼再次成为热点话题。(新华每日电讯)
近日,2023年“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明确要求各地扎实开展“高价彩礼”专项治理,把该项工作纳入“一号文件”,可见国家整治这项陋习的决心。
“高价彩礼”由来已久,群众也苦其久矣。作为古代结婚“六礼”之一,“纳彩”本是一种美好的传统,寄托着父母们的美好祝愿。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彩礼逐渐变成了很多人的噩梦。结婚花费动辄二三十万,乃至上百万,“三金”、楼房、家电、轿车等要齐全,还有名目繁多的“离娘钱”“上轿钱”“见面礼”等让人不堪重负。年轻人结不起婚或因婚致贫现象屡见不鲜。
“天价彩礼”产生有特定的背景。其一,封建思想在作祟,认为彩礼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轻易破坏;其二,攀比心理在作祟,认为高彩礼有排面,代表着自己的身份地位,似乎彩礼越高越有面子;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经济不富裕,当地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于是只能借嫁女儿时狠狠地要上一笔,为养老或过好日子做足充分准备。
基于此,整治“高价彩礼”非朝夕可就,需要一些绣花的功夫,通过精准施策、堵疏结合,才能标本兼治。
一方面,要制定硬杠杠来“限高”。各地政府要加快推进婚俗改革,对特殊群体如党员干部、教师、医生等划定“红线”,让他们带头节俭办喜事,为广大人民群众作好表率。同时,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彩礼标准,为普通群众操办婚礼提供有益的参考。
另一方面,要通过引导来“浚流”。在很多地方,高价彩礼积习已久,也已成为群众共识。骤然取消高彩礼,恐怕部分群众一时难以适应,还需要一个慢慢调整的过程。因此,各地在遏制高彩礼时,务必讲究工作方式方法。或为新风造势,让群众耳濡目染下,完成思想的转变;或想方设法提高当地群众收入水平,降低彩礼的影响。
总之,根治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任重道远,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切实让婚俗重回正常的轨道。(武侯区评论员 孔孟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