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生态底色,不负青山不负人
4月21日是第五十四个地球日。在这一天,人民日报在微博平台发布了一条名为《地球写给人类的独白》的视频,在短短两分钟里用无声的文字和画面写尽了地球母亲对人类的倾诉之声,借此呼吁民众心存敬畏,守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回顾地球46亿年的历史,人类不过是沧海之一粟。作为最年轻、资历最浅的地球居民,却在短短几十年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全球正在加速升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地球见证了太多的潮起潮落与生命兴衰,生命会化作乌有而地球却不会停息转动,人类当对地球身怀敬畏之心。
“天地与我合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中国一直在行动。多年来,我国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坚持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加强生态保护,创造了世界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中国山水工程”入选为联合国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期间项目,为全球生态修复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回顾新时代十年,在长期坚持系统性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下,辽宁辽河流域、宁夏贺兰山东麓、安徽巢湖流域、广东粤北南岭山区等地区从曾经的水土流失、湖面萎缩、水质污染中得以华丽蝶变,变得越来越美。在这十年间,我国始终坚持山水林湖田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上,让生态文明建设掷地有声;在这十年间,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们可以在新鲜的空气里畅快呼吸,在秀美的山河间畅游,真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近年来,全国各地生态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从神农架由“砍树人”转为为“护林人”到闽北万亩幽幽茶香引来八方来客,各地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让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经济增收。发展经济从来不会因为竭尽生态环境和资源而能够发展得更好,绿水青山也从不需要舍弃经济的发展而缘木求鱼。一个个生动的绿色经济发展故事印证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好的生态蕴含无穷的经济底蕴,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能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始终要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绿色发展不仅意味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家居的智能生活方式,加强个人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也要让绿色发展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中。这样,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的绿色转型就有了更加坚实的根基。
于自然怀抱里,我们诞生,于自然吐息中,我们成长,自然始终是我们的依靠。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方式不会自行到来,没有破釜沉舟、壮士断腕的勇气,没有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决心,一切恐沦为一纸空文。因此,我辈更须努力,让生态意识根植于心中,让绿色生态长城共筑于你我之手,让祖国的生态文明在新长征路上更上一层楼,留下灿烂一笔。(成华区评论员:程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