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儿童拒绝“偏科”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31日上午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节日并强调,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5月31日新华社)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为让少年儿童不被“沉重的书包”压垮了肩膀,“双减”政策应运而生,但政策落地需要时间,“时代的惯性”也未完全消失,新时代中国儿童仍需要平衡“各科”,全面发展。
增强运动“细胞”。青少年时期是快速成长的时期,如今物质丰富、营养充足,少年儿童在营养膳食的基础上,更应注重体育运动以锤炼健康的体魄。学校应加强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杜绝体育课被其他“主课”侵占的情况,同时应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做到多形式、多种类、多花样,让学生爱上运动、乐于运动。同时,社会也应提供更多的运动“角落”,如街边篮球场、小区健身处等,创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补足劳动“短板”。我国城镇化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孩子因远离大自然而变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更因为粮食唾手可得,体会不到种植的艰辛。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很多学校开辟了学生农场,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开展农业种植活动,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倾向,但目前这类学校占比还需扩大。除此之外,家长们更应该带着孩子回回农村,招猫逗狗、踩泥踏青、摘果爬山,融入真正的大自然。
强化品德修养。德才兼备是我国一以贯之的人才要求,但品德无法呈现在试卷上,因此一段时间内“唯分数论”甚嚣尘上,部分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品德教育应当是“润物细无声”的,与校园、家庭、个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校应当将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多发现、多表扬学生做过的每一件好事,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在家中,父母应做好榜样,轻说教、重行为,以实际行动带好头。(金堂县评论员 贺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