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轻情意重”让春节更有人情味儿
“今年春节送礼花了7500元、给侄子侄女包红包花了4000元,收回了2500元,亏了9000元,这还不算走亲戚时,买的各种礼品。”2月18日晚,重庆网友万杰和妻子盘点“春节收获”时,显得十分无奈。万杰的遭遇并非个案。今年春节期间,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过年时,总有吃不完的酒席、发不完的红包。为此,不少人呼吁,随份子送人情和发红包,意在表达祝福,要“讲心”不“讲金”。(2月24日《工人日报》)
春节是一个万家团聚的日子,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与亲友叙旧话家常,应是一件乐事。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气,总也少不了各种各样烦心事,比如,包得越来越大的红包、吃得越来越多的酒席等。一个春节下来,少则大几千,多则数万、十几万的辛苦钱,全都用在了人情往来上。
沉甸甸春节账单令人苦恼,甚至让人不堪重负。有人在外地辛苦一年,赚来的钱竟有一半的开销在春节。因为要带上礼品去走一走许久不见的亲友,还有一大群亲友家的小朋友需要厚厚的红包,以及亲友们的各种婚丧嫁娶应酬。礼物送少了,别人会说你在外面混得不好,或者亲友情淡了;而礼物送多了,自己又承受不起。其实,不堪重负的不止是回乡的人。比如笔者的农村父母,除了耕种并无其他收入来源,但仅在春节期间的人情往来上,就花费了他们三分之一的收入。
越来越厚重的礼品,其实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春节的礼品重一些无可厚非,但很多人却不顾自身经济条件,硬着头皮向他们看齐,带起了攀比之风,于是不少人就靠“一口气吊着”,甚至寅吃卯粮,硬撑着也要把春节过完。而面对居高不下的春节账单,很多人望而却步,无奈选择不返乡,以躲避这如山的人情债,反倒是省了一大笔无谓的开销。
“礼轻情谊重”的观念应该被落到实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泛指礼是次要的,重在心意。世人皆知其美好的寓意,但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一个春节,人们跋山涉水返乡,重在与亲友团聚,以解思乡之愁。可如果因为礼物的原因,让回乡之旅痛苦不堪,甚至阻碍了返乡,倒是舍本逐末、颠倒次序、得不尝失了。不以物质来衡量彼此间感情的深厚,让小小礼物作为媒介,把思念串起来,让人情暖起来,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
礼物应该是春节的点缀,浓浓的人情味儿才是主旋律,莫因礼物丢了人情味儿、失了年味儿!(评论员 高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