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活跃着一支特殊的公益跑团,它由视障跑者和陪跑志愿者们组成。东安湖体育公园、兴隆湖公园、交子公园……他们跑遍“公园城市”的一座座地标,用脚步领略城市的四季风景。(5月20日《人民日报》)
视障跑团的“追光之行”,考验着公共服务的高效和精细。跑步集合地往往离视障跑者的居住地有着一定的距离,而地铁则是他们通常选择的出行交通工具。早在2012年,成都地铁就推出“无障碍预约服务”热线。去年8月,“爱心预约”乘车服务功能上线,车站工作人员会根据预约提前至约定地点等候,提供进出站、候(乘)车等无障碍接力式服务。今年,成都地铁已受理无障碍预约服务近700件。城市公共服务不仅要有光鲜亮丽的“面子”,“里子”的质量把控也至关重要。通过更加精准、高效、个性化的方式,满足类似视障人群的差异化、多元化的需求,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座城市“人情味”的生动诠释。
视障跑团的“追光之行”,彰显着城市的温度和包容。城市以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全方位的支持,为视障人群的奔跑之路点亮了前行的灯光。视障跑团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陪跑志愿者的默默付出和奉献。为了更好地理解视障人士,跑团新人志愿者培训的第一课便是戴上眼罩进行“导盲随行”,他们需要认真感受视障人群的日常,用耐心和细致协助视障群体运动。志愿者们不仅是视障跑者的引路人,也是他们心灵的慰藉者。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是他们把我从黑暗中拉了出来。”志愿者的陪伴与帮助,给予了视障群体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打开了一个蓬勃向上、充满希望的人生篇章。视障跑团的“追光之行”,照亮了视障人士的内心,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视障群体的生活状况和日常需求。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赛事也开始出现残障跑者的身影。例如,在2023年的成都马拉松比赛中,就有10名视障跑者、1名肢残跑者和2名听障跑者在市残联的指导下成功参赛。在志愿者的精心照料和后勤保障下,所有参赛选手都顺利地完成了比赛,展现了残障人士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这不仅提升了残障人士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将城市的“人文关怀”融入每一个细微之处,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每个角落。未来,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特殊群体的行列中来,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心、无障碍的社会环境。而视障跑团也将继续他们的“追光之行”,用脚步丈量世界的精彩,用心灵感受生活的美好。(郫都评论员 孟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