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教育重开学 亦重日常
由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公益节目2024年《开学第一课》9月1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取得积极反响。观众认为,节目采用“多地实景课堂”的模式描绘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图景,潜移默化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9月3日 新华社)
近年来,“开学第一课”作为助力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思政教育课堂,受到广大中小学校的青睐。因为,“开学第一课”是对漫长且松弛长假的一个告别,也是学生们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正式开始,极富仪式感和关注度,因令人印象深刻而更具有教育意义。
不过,“第一课”教育不应止于开学时。不可否认,开学时刻无比重要,在此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最好、成效最大。“第一课”教育有如此显著的效果和能量,其形式有必要被拓展,不妨把“第一课”的理念运用到各时段、各场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常且持续地深入人心。成都市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学第一课”签名寄语活动,引导全市未成年人争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把“开学第一课”的时间拉长延展,推动教育的触角走得更远、扎得更深入、影响更持久。
因此,不妨创造性开展“第一课”教育。在每学期,除了学校组织的“开学第一课”外,可以把“第一课”的形式搬到别处。比如,在每门课程开始前,老师们不必急于进入正题,可以组织一场与该课程紧密相关的创意性活动,以让学生们更轻松进入一本课程。此外,“第一课”教育不止在学校,还可以体现的日常。比如,在家里依托春节、生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家长们提前做足功课,把正向的社会价值滴灌其中,以“第一课”的形式“润物细无声”般对孩子进行家风教育。
当然,创新之余,也要防止“第一课”教育的泛滥。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如果没有特别巧妙的设计和深刻的主题,不必硬性给孩子开展“第一课”教育,久而久之地频频强调,会让其产生麻木感,最后费时费力也难出成效。正所谓要“因材施教”,“第一课”教育必须因地因人因时制宜,要有精心的准备、新颖的设计和耐心的陪伴,仅仅是完全抄袭模仿别处的创意,只会累了自己、苦了孩子、耽误了前程。
无论是在开学时关键期,还是在平时的生活里,只要掌握好规律、把握好频次,而且用心用情做好课程设计,就能让“第一课”教育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助推器”!(都江堰评论员 杜江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