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多年后,张秀山老人依然能清晰地唱出当年出征朝鲜时唱的歌。今年98岁的张秀山老人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岁月不曾抹去老人心头的烽火记忆,更没有改变他一心向党的坚定信念。
9月8日,在市湖滨新区晓店街道陆庄社区运河雅居小区见到张秀山时,他正驾驶着一辆电动三轮车回家,老人虽满头白发,却依然行动自如。在张秀山的家中,记者看到他床头墙壁上挂着一个相片框,里边镶嵌着他在抗美援朝期间拍摄的一张老照片。床头柜里,存放一个棕色“远东牌”刮胡刀盒,里边装有刮胡刀架。“这个刮胡刀是我参加抗美援朝前购买的,它伴随我70多年了,我保护得很好,现在还能用。”
得知记者来意,张秀山沉思了一会才慢慢地一边回忆一边讲述:“我有兄弟三人,我排行老二,小时候读过3年私塾。抗日战争开始后,兵荒马乱,我就不上学了,到一家杂货店当伙计。”张秀山1946年穿上了军装,成为第二野战军的一名战士。“这是一支很有名气的部队,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刘邓大军’。”张秀山说,从1946年参军到1956年退役,十年烽火,历经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张秀山有manbetx安卓手机 ,且战斗英勇,他参军第二年就被提拔为排长。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等战斗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受到上级嘉奖。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弹片击中了他的左脚,他轻伤不下火线,继续指挥全排奋勇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张秀山所在部队接到命令,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参加战斗。“在朝鲜战场3年,我一直是供给排排长。”为了给前线运送补给,张秀山和战友们想了很多办法,他说:“当时我军进攻都是夜里上去的,因为白天敌人的飞机比较多,他们扔炸弹,只能夜里攻击,攻上去以后又下不来,只有硬攻,我们也在夜里往上冲,一次送补给时,到跟前一看,一个连只剩20多个人,太惨烈了。”
战斗是残酷的,流血牺牲也挡不住保家卫国的决心。在一次又一次战斗中,张秀山目睹了无数战友倒在敌人的枪炮下,他也被炮弹炸伤过腿。1953年7月,抗美援朝胜利,张秀山和战友们激动地流下热泪。张秀山说:“胜利了,又高兴又难过,那么多战友牺牲了,控制不住想哭。”
张秀山所在部队从朝鲜撤回后驻扎在山东莱阳。“1954年,我在部队经人介绍,认识了家住烟台的一位姑娘,后来我们在部队结婚了。我1956年复员返乡,她就跟着我来到了宿迁,在这里过了一辈子,几年前去世了。”张秀山老人说起已故老伴,言语间难掩思念。
“复员返乡后,政府给我安排了工作,工作单位是宿迁印刷厂。”张秀山老人说,他到印刷厂仅仅工作6天就辞职不干了,因为他想回到老家种地。就这样,之后的70多年,张秀山一直生活在农村。
如今,老人已经五世同堂,儿孙都生活美满。闲暇的时候,他会将自己珍藏的军功章拿出来,给晚辈叙述当年的革命战斗经历。
张秀山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以我们最希望的就是我们国家能够继续强大起来,我们都老了,年轻人要冲上去,为我们国家多做贡献,让我们国家更强大起来。”
结束语:
经过两个多月的寻访,寻访小组找到并记录了20位宿迁抗美援朝老兵的烽火故事,听他们讲上甘岭的坚守,听他们回忆长津湖的寒冷,听他们唱那穿越历史的嘹亮军歌……时光或许改变了他们的容颜,但不变的是他们不惧牺牲、冲锋在前的气节。老兵从未离去,也永远不会凋零!(记者 顾园园 杨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