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志愿者”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金山街道探索惠民服务“捷径”
日前,镇江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活动大厅内,几名社工和志愿者正在讨论为残疾人送温暖的活动细节……
事实上,像这样运作民生服务,仅是金山街道“探索民生服务、实现惠民最大化”的一个缩影。如今,他们正积极开展社工督导培养计划,创新性地在社区服务中融入“社工+志愿者”模式,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寻找服务百姓的最佳方式。
以杨家门社区为例子,该社区是金山街道少数民族聚集区,有6个少数民族共215户545人居住在此,以回族为主,其中,年龄超过60岁的常住少数民族人口有45人。
2014年9月,在镇江市首届公益创投大赛上,该社区以此申报的公益创投项目——“民族一家亲·夕阳别样红”关爱少数民族老年人服务项目通过评估,并于2015年6月顺利完成。这也标志着社区将惠民服务以项目化运作,并向专业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满足百姓需求的尝试,获得了成功经验。
作为申办小组一员,杨家门社区村官刘晓丽很是满足,她坦言,尽管过程艰辛,但让她尝到了甜头。在一次次的组织讨论、外地参观中,她不仅与同伴们抱团求解,还向江大教授、专业社工、律师、清真寺阿訇请教,并自学起了专业的社工知识,于同年6月以高分通过了中级社工资格考试。对刘晓丽而言,通过考试、取得证书只是社区服务的一个面,更多的是及时充电、能力提升。她打了个比方,专业的社工服务就像在玩魔方,前后转动、资源重组,就能变化无穷,带来持续性的成效。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给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寻找施展舞台,向有一腔热情做志愿者的居民讲解做事方法,多倾听居民心里话、寻找百姓们新的需求点……
目前,该街道通过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专业培训等,2015年新增社会工作师5名,助理社会工作师11名,全街道30%以上的社区工作人员取得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
“社工+志愿者”模式提高的不仅是社工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也让很多的志愿者通过学习专业的方式方法,逐步成为服务社区的半个社工。
2015年10月,“聚力手艺人公益服务中心”在金山街道银山门社区成立,社区5名社工加入。
“艺人公益致力于服务老年群体,但是由于缺少与社区互动,一直以来只能零散地组织一些活动。”该中心负责人陈杰群坦言,“总算是找到组织了。”如今,在社工的引导下,他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为居民服务。辖区内的环卫工人、残疾人和特殊老人,都可在服务中心登记,由服务中心定期为他们提供修脚、理发、采耳等免费服务。
“像这样的服务活动我们经常开展,社工和志愿者联动,考虑问题更加周到,服务更趋于专业化,也获得了不少服务对象的认可。”银山门社区书记陈君表示,这样的联手行为,蕴含了社区服务创新的必然性。它打破了以往工作的限制,譬如时间、地点、人手等,依据每个个体不同的需求,定制专业化服务,使社工与志愿者之间优势互补,让更多百姓享受改变带来的福利。
当前社会,志愿者有热情,社工有方法、有经验,服务更多强调的是“有效”,如何让更多居民享受到行之有效的服务?
作为全市首个社会工作实训与实习基地,迎江路中心社区重点打造“康乃馨惠民服务中心”,全天候为润州区215名重残人士、3000余名老年服务对象提供4大类36项特色服务。该社区书记阮庆红表示,助老服务也是有讲究的,比如,如何搀扶老人?为何用双手不用单手?再比如,下坡途中如何推轮椅?……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学问大着呢!
“社工持证+多年经验+系统培训+专业方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为今后的社区服务对症下药,要运用好‘社工思维’分析、解决问题。”阮庆红介绍,他们实施的“关爱服刑人员子女”就是这样一个以“社工+志愿者”模式进行的项目,由集体活动到个案家访,层层推进,消除孩子的戒备心,而从孩子们微表情、小动作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该群体孩子健康成长。目前,该项目已入选“省青少年成长护航项目”。(镇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