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防盗"法网"如何扎紧?
责任编辑:王小宁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更多

封面上印有“全国老板手机号码”的光盘在网络上公开叫卖(4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新华网北京4月18日电 近日,国内首个保护个人信息的国家标准编制完成,出台在即,引发社会关注。

  因为某次消费、就医、看房、报名,你的个人信息就可能“不胫而走”,导致广告短信、诈骗电话不断,甚至传播电脑病毒、盗取用户网上账号。在网络时代,究竟该如何扎紧个人信息监管“法网”?

揭开个人信息泄露“利益链”

  在北京西单一家银行,一位办理存储业务的顾客正在填写个人信息(2012年1月7日摄)。新华社发 (王振 摄)

  记者15日加入一个名为“信息通道9”的网上QQ群发现,一位自称“最新最全数据”的网客,每隔半小时在群里发布一次卖短信的广告,内容显示他的数据能细分到街道,并有全国最新注册企业老板和车主信息。

  一些不法分子盯上这些个人信息,借之实行违法犯罪活动。2011年8月以来,福建一个诈骗团伙通过网络等渠道购买学生、家长、车主等个人信息资料,以“9年义务教育可退费”“上大学可获补助”“购车可退税”等为诱饵,实施诈骗犯罪数千起、被骗者上万人,分布全国20多个省份,涉案金额2300多万元。

  泉州惠安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王慧说,诈骗分子能够屡屡得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掌握了大量个人真实信息,有针对性地设计骗局。

  这一团伙成员刘才丁表示,大部分信息在网上购买。“我们在3个月购买了3万多条信息。”这种网上购得的信息价格会因为身份不同而各异:学生信息一般是每条1元至1.5元,包括姓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就读学校等;车主信息每条6.5元至7元,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购车时间、车型、车牌号等。

  在上海警方近期披露的一个案例中,广东某公司承接快递公司的客户数据录入工作,结果该公司员工王某利用工作之便窃取了800余条“货到付款”的快递信息,以每条20元的价格出售给朱某,朱某再将这些信息提供给诈骗团伙头目车某,诈骗成功后获得30%的赃款。

  记者追踪发现,目前网络个人信息泄露主要存在三种情形:一是黑客攻击网站盗取用户个人信息;二是互联网企业在用户信息数据安全方面意识淡薄,甚至利用用户信息牟取商业利益;三是用户个人保密意识不强,导致信息遭泄露。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