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2021年3月17日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十百千万宣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地方传真> 渭南> 正文

渭南市临渭区庙王村:红白理事会“理”出文明好乡风

时间:2023-04-27 来源:渭南文明网 责任编辑:张欣慧

  “我们村不管谁家过事,都愿意按红白喜事章程来办,省钱、省心、省力。”提起村上的红白理事会,临渭区官底镇庙王村村民闫雪亚赞不绝口。

  “咱农民挣钱都不容易,互相攀比对大家都不好,过事时看着‘洋火’,事后谁难过谁知道。”闫雪亚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前几天她刚给儿子结完婚,“彩礼和办酒席总共只花了9万元,喜事不仅办得热闹,大家还都高兴。”

  过去,村里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致使人情消费居高不下,增加了群众负担。为摒弃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庙王村于2016年成立红白理事会,全面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一家有事众人齐帮;红白喜事须告知红白理事会备案,超过5桌以上必须提前告知村委会备案;随礼不超过100元,每桌菜品不得超过200元、限定12个菜,酒水不得超过50元/桌,喜事用烟标准不得超过10元/盒……

  “一开始,部分群众也不能接受。我们耐心推广,同时给群众做好服务,群众观念逐渐转变。”庙王村党支部书记孙书红告诉记者,不管村里谁家办红白喜事,都要提前给红白理事会报备,“村干部要提前去村民家里沟通,看需要多少人帮忙,需要多少桌椅板凳、盘子、碗筷,这些都是村上免费提供的。尤其是遇有丧事,我们村干部更是会到场,一方面送去慰问,一方面进行现场宣传。”

  “有了‘红白理事会’,我们办喜事、办丧事都有了标准,再也不用撑面子大摆酒席了,既省心又省钱。”谈起红白理事会给村民生活带来的改变,村民陈国强深有体会。去年陈国强的父亲去世了,他给村上一报备,村上的干部全部忙活起来,分头帮忙。“过事用的桌椅、板凳、碗筷等都是村上提供,家里有白事,我们不方便登门入户,都是村干部们帮忙叫的人,帮了我们很大的忙。”

  “一家有事众人齐帮,现在不仅不攀比了,邻里关系比以前更好了。”在陈国强的母亲郭伍玲看来,自从有了红白理事会,人情债少了,村民之间的交往更加简单亲近。

  “村上的红白理事章程已经坚持执行快7年了,现在不光是在村上住的村民,就是在外面干事的,不管事干多大,挣多少钱,回到村里也都按照村上的红白理事会章程来办。”孙书红告诉记者,村里不管谁家过事,给村上报备以后,过事当天,村干部提前就把牌子摆到门口,“一是提醒主家按规章办,二是给大家宣传节俭文明乡风。”

  如今,庙王村勤俭节约的多了,铺张浪费的少了,低调文明的多了,大吃大喝、大操大办的少了,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的新风尚在庙王村已蔚然成风。(渭南日报 记者 杨欣)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