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美德

当前位置:咸阳文明网首页>狗万体育官网a>大秦美德> 正文
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艳

——“呼老师工作室”记事

发表时间:2023-09-11 来源:咸阳文明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以咸阳铁中79岁的老教师、至今仍然返聘工作的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呼秀珍命名的“呼老师工作室”,成立6年来,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开展巡讲、谈心谈话、扶贫帮困等系列活动,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咸阳越开越艳。

以诚心大爱架起民族团结桥梁

  前些日子,渭城区文汇路街道办,呼秀珍准时走进工作室接待来访群众。咨询的问题方方面面,呼秀珍边听边记,耐心解答。

  董璐群是听着呼老师故事一路成长起来的,现在成了“呼老师工作室”的成员。

  “我已连续5年高考期间,在西藏民族大学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董璐群说。由于来西藏民族大学参加高考的四川、贵州等地考生较多,当他们进入考场后,家长大多会在外原地等待,此时,呼老师就会将这些家长组织到一起,给他们讲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

  “呼老师工作室”成立后,不断有爱心人士汇聚过来,目前已经形成了30余人的“呼老师志愿服务团队”,其中7人是道德模范与“咸阳好人”。在这里,志愿者罗玉玲、李永田、赵银凤等模范好人会定期“坐诊”出“妙方”,帮助群众答疑解惑。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呼秀珍说,“志愿服务团队成员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群众排忧解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特别有意义。”

  2020年2月19日,“呼老师工作室”抗疫助学服务热线开通。热线开通后,呼秀珍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学生、家长、老师的咨询。

  来电时,呼秀珍有时在做饭、有时在休息。但她总是及时接通、耐心倾听、认真分析、一一回复。

  教师工作是无法量化的良心活。一个电话、一节课可能只需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准备好这几十分钟,却要花费很长时间。呼秀珍沉浸于此,乐在其中。

  热线开通第48天,一位从四川彝族转来的学生妈妈求助:“女儿网课后不写作业,在家把我气得没办法!”呼秀珍耐心地解释。100天里,她共接了208个咨询电话,一一记录成日记。

  “我希望把疫情、灾难当成教材,认真完成这场生命教育、科学教育、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希望在战疫中以己之力,为学生、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呼秀珍说。

  呼秀珍和女儿去西藏旅游,正赶上西藏自治区百名中学班主任老师培训班举办。知道呼秀珍来西藏,主办方特别邀请她为大家作了《新时期,我们怎样做班主任》的专题讲座。

  一次讲座,结缘相识。去年,呼秀珍给当时听课的西藏拉萨教师王萨寄去自己写的书《献给孩子的爱》。

将红色种子播撒到藏族学员心田

  多年来,呼秀珍立足本职、默默无闻,甘当民族团结火种的一位播撒者,她和西藏民族大学结下的32年民族情谊,至今被传为佳话。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咸阳为西藏创办了第一所高等院校——西藏民族学院。自此,在这片沃土上,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共筑中国梦。

  1991年,时任西藏民族学院党校教师刘仲英找到呼秀珍,邀请她为学员上一次党课。当时,呼秀珍已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受邀后,她没有丝毫迟疑,欣然答应。

  彼时,民院党校教室内,黑板上悬挂着鲜红的党旗,党旗上方是“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报告”的红色横幅;党旗下方,呼秀珍正站立于三尺讲台,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自己的入党经历及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铿锵有力的声音在教室盘桓回荡,也在学员心中埋下红色的种子。

  “我从17岁开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经受了23年的考验,共写了9份入党申请书,最终于41岁正式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来之不易则倍加珍惜,“用一生的努力乃至生命,来珍惜和捍卫共产党员的神圣称号,是我对党的庄严承诺!”

  结束后,有藏族学员向呼秀珍敬献圣洁的哈达、并邀请她与全体学员合影留念。次年4月,西藏民族学院党委党校正式聘请呼秀珍为党校兼职任课教师。

  就这样,从党校第4期开讲,一直讲到第45期,一期都不少;从1991年,一直讲到2010年从未间断。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不拿讲稿,真情讲述。20年,呼秀珍把爱党、爱国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党校学员的心中。

  藏族学员桑珠在学习总结中动情地写道:“党员是什么?党员是人民的好公仆;党员是什么?党员是百姓的主心骨。党员是飘扬的旗,是挺立的树,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蜡烛!敬爱的呼老师就是我的榜样,我就要做这样的共产党员……”

  藏族学员央宗、王萨等人回到自己的家乡,立志成为像呼老师那样的人民教师,她们继续传递着民族团结的友谊。直到今天,她们仍与呼秀珍保持着密切联系,“藏汉教师一家亲”的动人故事在她们之间一直演绎。

用赤诚奉献连续32年讲授师德课

  民族团结是“国之大者”。在呼秀珍一次次报告的感召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少数民族学生心中扎下了根。

  2010年,西藏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又联系到呼秀珍,邀请她为来自西藏地区的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骨干教师、音乐教师、民族团结教育教师、幼儿园园长等各类学员讲“师德报告”,呼秀珍再次欣然前往。

  爱课堂,认真上好一节课,就是师德;爱学生,一个孩子都不放弃,就是师德;爱事业,学无止境求索,就是师德……这一讲,从2010年到2023年,又是十三年。

  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呼秀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子讲党课、师德课整整32年,作了106场报告,听众23789人次。翻开呼秀珍保存的记录本,字里行间都渗透出她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执着付出和矢志笃行。

  正上初二的云南白族学生王永锐语文成绩平平,呼秀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发现,由于民族差异,王永锐的汉语字词积累太少,就利用假期为其免费补课。假期里,王永锐几乎天天下午泡在呼秀珍的家里学习。

  为了帮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学好各门功课,呼秀珍建立了“让梦飞翔”的微信群,里面有来自各民族的学生、家长。

  “作为老师,我希望能够帮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希望能够促进各族群众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呼秀珍向记者娓娓道来。

  “我女儿上初二进入青春期最近学习心不在焉,该怎么教育她?”2020年,新疆维吾尔族学生娜菲莎的家长面对青春期的女儿,很是苦恼。为此,呼秀珍在学校多次找娜菲莎谈心。去年中考,娜菲莎以665的高分考入了渭城中学。

  王永锐、娜菲莎只是呼秀珍传道授业的众多学生之一。在呼秀珍的眼里,孩子没有民族区别,更没有优劣之分,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需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去爱护,像珍视生命一样去珍视。

  2018年9月,西藏民族大学附中家校协作专题报告会上,呼秀珍饱含深情,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论述和如何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报告结束,民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扎西拉姆为呼秀珍颁发了《感谢状》:“兹感谢呼秀珍老师:推动附中家校协作,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民族教育发展。”

  今年呼秀珍已79岁了,但她依然将一腔赤诚奉献在教书育人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战线上,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孩子们的大千世界。

  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呼秀珍和她的工作室,用绵绵之力,久久为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于教育全过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凝心聚力。(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涛 李桦 薛璐)

责任编辑:宋 凯舞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