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保山市>> 保山市施甸县:深耕文明实践 绽放文明之花
【字号:
【打印】

保山市施甸县:深耕文明实践 绽放文明之花

2022-11-22 来源:文明保山

“喂,喂……大家注意下!酒驾酒驾,胆子别大,只要咕酒,人车拖走……”这是保山市施甸县推出的线上“微课堂”之“强支书喊话”宣讲系列视频。在云南省第二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中,由施甸县“春芽”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申报的“强支书来掌勺”V宣讲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金奖。

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施甸县不断创新宣讲方式,采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传播的情景短剧、顺口溜等形式,把理论普及同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用施甸方言以“小切口”宣传“大政策”,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理响施甸”宣讲品牌,增强了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创新理论宣讲——建立健全“全链条”宣讲机制

今年8月,一堂“农田微党课”在施甸县水长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水稻研学实践点进行,这堂搬到田间地头的理论党课和实践党课,让乡村干部追寻着杨善洲老书记的奋斗足迹,开展沉浸式体验教学。

近年来,施甸县建立健全由20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理论宣传宣讲联席会议制度,从各部门、各行业选拔了50多人,建强了杨善洲精神宣讲团,打造了“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个基层实践所+138个实践站+N个实践点”的四级服务阵地,实现了县乡村三级联动全覆盖,一批政治坚定、能说善讲的青年宣讲员、巾帼宣讲员、银发宣讲员、社科理论专家、草根名嘴被选拔为理论宣讲人。

同时,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施甸县秉持“到群众多的地方讲”“在群众方便的时间讲”“用群众喜爱的方式讲”的“三讲”思路,“讲理论”与“讲故事”相结合,变“灌输式”为“互动式”,通过“火塘会”“指尖微党课”等方式开展主题宣讲,实现党的理论宣讲“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

“强支书喊话”宣讲系列视频、“文明小剧场”系列视频、“党史小故事”“杨善洲精神微党课/微剧场”、理论宣讲原创歌曲……从理论宣传到政策解读,从普法教育到科技普及,只要这批有声有色的理论宣讲视频推出,就会获得大家围观和点赞。

施甸县还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嵌入到文艺创作中,打造了一批《党啊,我的百岁母亲》《唱支山歌给党听》《杨善洲精神原创歌曲》系列红歌、舞蹈、书法、绘画等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推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宣讲作品,让党的创新理论唱出来、演出来、画出来、展出来。此外,施甸县结合县域民族特色,用群众话语、地方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具体化、形象化,以“汉语+布朗语”的形式,灵活运用田埂会、火塘会、茶话会等送“讲”上门,在民族乡持续掀起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热潮。

“我们以‘宣讲团+宣讲小分队+巡回小课堂’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到群众聚集的地方、在群众方便的时间、用群众喜欢的方式,广泛开展精准化、分众化、互动化的‘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活动。”施甸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世蕊介绍,施甸县坚持人民群众在哪里,理论宣传教育的阵地就延伸到哪里,不断加强传播手段创新,推进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精准为民服务——精心打造“菜单式”实践项目

“强支书来掌勺——V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微幸福——安置区三色关爱志愿服务项目”、“小马桩——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金布朗之声—— 双语宣讲志愿服务项目”、“‘荷’你相约——乡村manbetx安卓手机 志愿服务项目”……一个个特色文明实践活动项目,通过建立群众“点餐”、平台“配菜”、部门“上菜”的“菜单式”项目,实现文明实践服务精准化、便民化、常态化,积极回应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新需求新期待。

施甸县坚持精准定位群众新需求,推进惠民生、接地气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开展多元化、分众化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送到城乡基层、送到百姓身边,实现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牌。

“我们还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我为群众办实事、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开展多元化志愿服务活动,构建‘志愿服务+’工作新模式,形成了‘城乡动员、全民行动、服务全民’的工作格局。”王世蕊表示,施甸县将不断做强做优“理响施甸”品牌,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以“基层宣讲直通车”线下宣讲、“理上网来”线上宣讲、“轻骑兵”文艺宣讲等为主要载体,不断开展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的活动,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施甸县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遍地开花”,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李杨雪 张晓婷)

公告公示 更多>>
州市播报 更多>>
文明评论 更多>>
Copyright (c) 2021 云南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省文明办 主办 云南文明网运营中心 承办 京ICP备10031449号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