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沧市>> 从醉汉多到齐振兴,临沧双江彝家村党建引领如何进行
【字号:
【打印】

从醉汉多到齐振兴,临沧双江彝家村党建引领如何进行

2023-11-05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原来,村委会小卖铺门前醉汉多,要么睡路边,要么打架闹事,要么吼吼叫叫,现在这种情况没有了,村里民风淳朴、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谈到近几年村里的变化,彝家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左云忠说。
  彝家村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村,是县域内最大的一个彝族村寨,全村有彝族人口900人,占总人口的52%。昔日的彝家老寨,房屋老旧、拥挤,卫生环境差,且地处易滑坡地带,群众生活困窘。近年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勐镇彝家村坚持以民族团结进步为抓手,依托“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在产业发展、绿美乡村、乡村治理、民族团结等方面描绘出“村庄蝶变美如画、幸福生活踏歌来”的新画卷。
  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彝家村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让95户农户搬“新村”。怎样建新村?彝家村党总支迅速组织涉及搬迁的14名党员,先行成立安置点党支部,在党总支、党支部的组织协调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征地补偿中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搬迁工作顺利推进。建什么样的新村?“群众的事让群众自己做主”,在推进搬迁工作过程中,彝家村筹建安置点建房理事会,组织群众外出学习考察,按照大多数村民的意愿,请县直相关部门帮助编制了村庄规划。彝家村上平掌新村集体“进新房”时,乔迁仪式在新建的村民小组活动广场隆重举行,鞭炮过后,芦笙悠扬,搬迁群众身着各民族盛装,打歌唱调,扶老携幼喜迁新居。
  彝家村有茶叶1346亩,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但由于产业链较为薄弱,茶叶产业只是简单的采摘、晾晒、散卖,没有加工企业、没有固定销售渠道,成为了制约彝家村茶叶产业发展的原因。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彝家村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党总支融合项目资金,用活闲置土地,建成了彝家村村级集体经济茶叶初制所,按照“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先是成立双江兴彝茶叶合作社,由党总支书记担任合作社法人,村“两委”班子、村民小组长、党员代表、种茶大户为理事会成员,将208户脱贫户及其他种茶农户纳为合作社社员,组织茶农规范化种植、管理、采摘、提高茶农管理水平和茶园质量。然后引入双江东腾商贸有限公司,村集体以固定资产入股形式入股企业,由企业自主经营管理,村党总支进行监管,在茶企和茶农之间形成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茶叶销路问题。
  住上新房子,村寨新风貌。彝家村以聚焦问题、强化监督、完善机制、激发自治为抓手,完善“党总支+理事会+妇女监督管理员+农户”的“四位一体”村庄环境卫生管理模式,采取“农户做好门前‘三包’,卫生划片包干负责、定期组织群众清扫、垃圾集中清运焚烧”等具体举措,有效解决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环境旧问题。同时,成立彝家村上平掌环境卫生管理理事会,具体负责垃圾清运、集中焚烧、公共设施及花草树木管护等方面的工作,推荐骨干党员担任理事长及理事成员。同时“网格管理、定人定责”,督促各户常态保持家庭卫生。
  每逢火把节,彝族群众会身着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围在篝火前,纵情欢唱、打跳,其他民族的群众也会参与。“为了展示我们彝族的manbetx安卓手机 ,我们在进村的道路两旁设计了带有彝族元素的manbetx安卓手机 墙、路灯、指示牌等,还建成了一个活动广场,供群众欢庆节日时使用。”彝家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李小岩介绍。(李华秋 杨璨滔)
公告公示 更多>>
州市播报 更多>>
文明评论 更多>>
Copyright (c) 2021 云南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省文明办 主办 云南文明网运营中心 承办 京ICP备10031449号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