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曲靖市宣威市海岱镇磨戛村的金阳留守儿童小学,六个教学班190余名留守孩子琅琅的读书声,格外清脆悦耳,在大山里传得很远很远。
在学校校长高金娥办公室,一张张荣誉奖牌入框上墙,见证了她把自己的情感和温暖倾注到每一个留守儿童身上,为大山里无数的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圆了孩子们成长的梦想。

心怀教育情怀的追梦人
高金娥曾经在磨戛完小当过十多年的代课教师,看到了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逐渐增多的状况,孩子们长期处于亲情缺失、情绪失控、安全不保等状况。十多年的教育积淀,让她对留守儿童需求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心中产生了让孩子们做一个快乐的阳光儿童、拥有金色童年“梦”的想法。
2008年3月,高金娥辞去了代课教师工作,四处找亲朋好友筹措资金,向银行贷款300万元创办了“海岱镇留守儿童之家”,在市、镇妇联和团委的支持帮助下,因地制宜新建校舍、购置教学设备,聘请各类专业老师到学校上课,为留守儿童提供食宿,进行思想教育、行为习惯矫正、课业辅导、培养特长、开发潜能,代替家长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为外出务工父母解除后顾之忧。十几年里,她走访无数留守儿童家庭,用爱把一个个孩子拉回学校,学校人数由当初的数十人增加到现在的百余名。2018年1月,学校由原来的海岱镇留守儿童之家更名为宣威市金阳留守儿童小学,成为一所全寄宿制民办小学,不断满足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点亮留守儿童希望之光。

大爱护留守儿童的“妈妈”
大山里的这所学校正改变一群留守儿童的明天。学校本着“关注义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关心健康成长”的宗旨,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育人思路,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方法,先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再培育孩子的教育理念,给予孩子们新的希望,重拾孩子们前行的信心。
教师在学校里具有三重身份,是老师,像父母,更似保姆。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上好每一课,教好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中,事无巨细,任劳任怨,思想引领、课业辅导、洗澡换衣、端水送药,无微不至。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家校合一,管教同体”的办学特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常态化工作,班主任每天拍个小视频发至班群,让家长看到孩子生活学习的模样,同时每周让孩子跟父母视频通话一次,让亲情屏对屏,温暖孩子。依托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组建阅读写作、美术手工、舞蹈、篮球、棋艺等兴趣小组,周末对孩子进行兴趣培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教师的爱心教育和精心照顾下,孩子们养成了文明礼貌、团结守纪、勤奋认真、进取好学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孩子们会学习、会生活、会动手、会动脑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有爱心、有孝心、有责任心、有感恩的心,健康快乐地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改变和提高,比过去更阳光、更自信、更自立、更自强,懂得感恩,知道努力,会为自己定下的小目标去努力,不断前行,不断进步。

十多年来,这里走出一批批留守儿童,孩子们称高校长为“妈妈”。高金娥用心用情用力呵护大山里留守儿童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各级各部门的负责人陆续到学校看望孩子,一批批爱心人士纷纷到学校捐赠图书、衣物、器材。高金娥也被评为宣威市、曲靖市道德模范,曲靖市十位最美母亲之一等荣誉称号。
如今这项爱心事业正在不断拓展和延伸,“孩子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坚守的力量,家长的满意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社会的认可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高金娥说。(宣威市教育体育局 耿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