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称,网瘾群体出现了老龄化趋势,“银发低头族”在增多,51%的中老年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这个数字本不可怕,许多年轻人每天上学、上班期间的上网时间可能都不只4小时。既然年轻人可以,为什么老人就不行?诚然,一切爱好都需适可而止,不能放任成瘾,更何况老年人身体精力以及风险意识整体赶不上年轻人,天天泡在网上可能更加影响健康、变得孤僻,还可能遭遇诈骗。(11月2日 广州日报)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服务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中自然也包括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已有近2.6亿名“银发网民”(50岁以上),60岁以上老年网民占9.4亿网民人数的10.3%,而且用户增速高于全体网民,成为网民的重要增量和组成部分。
“银发族”迎接着互联网时代的冲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新媒体使用manbetx安卓手机 。他们更多使用手机导航、制作表情包等新潮功能,喜欢浏览慰藉心灵、调节情绪有关的心灵鸡汤和幽默段子,关注时事新闻、养生保健和情感生活等主题内容。面对免费领红包、赠送手机流量和优惠团购商品这类似是而非、花样百出的诈骗陷阱,他们则缺乏必要的分辨能力。包含这部分状况在内,在实际“触网”的过程中,受限于互联网相关知识的匮乏,以及在接受能力、适应能力上与年轻群体的代差,老人们的互联网生活往往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这样的现象被称为“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和“网瘾老人”,听上去自相矛盾的两种状态,实际上是老年人群体在互联网时代遭遇困境的一体两面。完全疏离网络技术让许多老年人无法享受到同等质量的公共服务,而过度沉迷则形成了病态的心理依赖,对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表面上看是技术触达不畅的问题,但究其本质而言,其实是老龄化社会众多问题的延伸。
当现实中的人际关系逐渐向互联网迁移,人与人的情感在现实中表现得愈发稀薄时,缺乏话语权和学习能力的老人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应缺乏家庭的有效陪伴而倍感孤独,又因缺少参与数字生活的良好环境,而走向了或抗拒或沉迷的两种极端。这就需要来自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家庭、互联网平台等多方共同努力,合理引导老年人健康使用手机和网络,防范和规避过度依赖手机产生的问题,同时又能够让老年人在时代的队伍中不掉队,享受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
帮助老年人正确“触网”,更好分享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红利,是数字社会建设的题中之意,更检验着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成色。除了继续加强互联网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网络生态,让他们能够增进与同辈群体、不同代际群体之间的亲密关系,还要在现实生活中,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工具理念,给予老年人更多的陪伴和关爱。以耐心和包容填补代际间的“数字沟壑”,让他们的生活都能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