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少年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
关于青少年如何健康成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议论不一的问题。有人认为,要把孩子们严格保护起来,与外界隔离,不让他们受到一丝伤害,就是所谓的“圈养”;也有些人认为,要给孩子们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恣意地生长,就是所谓的“散养”;还有人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间犹豫不决。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成都市蒲江县就开展了一系列以“护苗行动”为主题的青少年实践活动,内容涵盖毒品认知、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充分利用寒假的间隙,让青少年到社会上实践,既学到了有用的社会常识,又补充了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其实,青少年要健康成长,“圈养”或“散养”这两种极端的方式都不可取,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同样重要。
一方面,青少年课堂学习至关重要。过来人都知道,课堂学习是充实知识最高效的方式。很多人小时候那些背诵过的口诀、公式、名句名篇等,如今已经成为支撑我们工作和社交的重要储备。因此,青少年应该重视课堂知识学习,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这一环不可省略。
另一方面,青少年社会实践不可或缺。其实,我们并不担心课堂学习,因为它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对于社会实践,并没有取得一致认可。于学校而言,社会实践往往落于敷衍;于家庭而言,往往是没有时间陪伴,甚至还要把孩子送去补课。社会实践是青少年成长认知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避免孩子偏科,形成对社会事物的正确认识。丢失了社会实践,孩子的发展是不健全的。
要让青少年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不做温室里的花朵,不做象牙塔里的“书呆子”,青少年应该到实践的大熔炉中进行一番身体和精神上双重淬炼和洗礼。当他们早一些接触社会,循循善诱下,就能早一些获得避免误入歧途的常识,也能在融入社会时更顺畅一些,在待人接物时更自然一些。当然,当他们通过社会实践初步了解到国情民情和我们的处境时,就可能会从小萌生出家国情,从而提升格局和拓宽视野,反过来激励学习、奋发图强。(蒲江评论员 蒲文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