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不全是“兴趣班教育”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9%的受访家长给孩子报过兴趣班,65.5%的受访家长暑期在兴趣班上给孩子花费2000元以上。(9月14日《中国青年报》)
“2000元以上”的兴趣班花费,在笔者看来,实在不算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有些人在这方面的投入甚至动辄上万元。
有人容易把参加兴趣班当做素质教育。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长更看重对孩子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比如让孩子们学钢琴、舞蹈、书法、美术、马术、击剑等。在他们看来,兴趣班能够让孩子们学到各种各样的才艺,从而快速提升综合素质。于是扑天盖地而来兴趣班,把中小学生的节假日塞得满满当当。
“填鸭式”补钙,只能把“兴趣班”变成“无趣班”。为了培养全能型的孩子,父母们当然不会吝啬金钱上的花销,于是有些孩子一天不得不上四五个兴趣班。但是,在日常繁重的学业外,他们在节假日、周末甚至晚上还要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只能疲于应付,学不到真正物超所值的技术。我们常把“为孩子好”挂在嘴边,但是过于密集的兴趣班,是“填鸭式”的培养,会造成对兴趣的“过劳死”,最终只能适得其反。
素质教育的方向,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据特征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概念。其中提到的全面是指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同时要尊重个体发展,而非仅仅在技能方面的样样精通。因此,素质教育不全是“兴趣班教育”。
说到底,“兴趣班”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小方面,主要是体现在能力培养上。而且,能力的体现也不完全在于技能的傍身,如果我们一味追求“艺多不压身”,让兴趣班填满孩子的学习外时间,无限挤占那些快乐自由的美好时光,久而久之,会助长他们的厌恶情绪,不利于向其它领域纵深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尊重教育规律,又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拔苗助长式的教育,看似见效快,实则对孩子的伤害不可逆。给孩子报兴趣班要掌握分寸,因人因时因需而异,坚持适度原则,做到适可而止,方能助力成长成才。(高新文明网 高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