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开盒”成为网络暴力:谁来守护文明社会的氧气?
2025年2月,一则“星二代开盒”事件如棱镜般折射出数字时代的困境:13岁女孩轻点鼠标,就将孕妇的医保卡号、外卖地址化作网络暴力的利刃。这场看似偶然的隐私泄露事件,实则是数据权力失控的必然投射。在数字文明与网络野蛮的角力中,我们亟需重构技术时代的文明坐标。
事件中的每个角色都身处伦理困境的漩涡。未成年人将社工库当作“玩具箱”,折射出数字原住民对数据权力的认知偏差;技术高管家庭与隐私泄露的微妙关联,触动着公众对“技术特权”的敏感神经;即便平台自证清白,公众仍用质疑目光丈量着数据安全的可信度。这恰似古希腊神话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数据权力失去约束,每个人头顶都悬着隐私泄露的危机。
法律的天平正在校准新的平衡点。《民法典》对监护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划定了代际责任的边界,《刑法》虽为未成年人筑起保护屏障,却也在倒逼社会矫正机制的完善。值得关注的是,涉事企业虽通过公证材料自证合规,但《网络安全法》揭示了深层命题:数据安全不能止于技术防御,更需要构建穿透性的信任机制。
破解这场文明困局需要系统性重构。依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在8-18岁用户设备预装“数字监护人”系统,对访问暗网、社工库等高风险行为实时预警;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增设“数据非法交易罪”,像打击毒品交易般遏制黑色产业链。正如莱斯格在《代码2.0》中强调的,网络空间的治理需要法律、市场、规范与架构的四重奏。
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妙。当数字文明迈入深水区,我们既要警惕“开盒”暴力撕裂社会信任,更要看到技术向善的可能。从百度等平台开放数据安全“透明厨房”,到学校开设“数字公民”必修课;从建立全国统一的隐私侵权举报平台,到完善社工库溯源打击机制,这场文明守护战需要每个主体成为责任节点。毕竟,隐私权不仅是法律条文中的冰冷文字,更是文明社会自由呼吸的氧气——当技术迷雾散去时,唯有人性之光能照亮前路。(崇州评论员 黄思瑞)


